深夜的手术室,是无影灯与时间竞速的角落,是专业与温情交织的磁场。在这里,我亲历了一场凌晨的急诊手术,见证了团队如何用专业筑起屏障,用温度点亮希望。
零点三十分,城市已沉入梦境,手术室的灯光却格外清醒。急促的电话铃声刺破宁静:“6岁患儿,急性阑尾炎,腹痛三天,需立即手术!”
接到通知的瞬间,我和团队如精密齿轮般开始运转。器械护士小吴迅速清点小儿腹腔镜器械包,指尖划过每一件器械的轮廓;我则调试监护仪器,准备转运设备,每一个动作都刻着“预判”的印记。推开手术室的门,无影灯下,那个瘦小的身躯蜷缩在手术台上,稚嫩的脸庞还挂着未干的泪痕。
“体温39.5℃,白细胞两万,休克前期。”听到报告,我和小吴对视一眼,无需言语便展开预判性护理:我轻柔地为患儿垫好防护垫,小吴调整监护探头位置避免压迫,俯身时声音放得又轻又软:“宝贝别怕,阿姨们都在这里陪你。”
手术开始,小吴眼疾手快地递上穿刺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她始终保持“严格查对”的职业习惯,更难得的是,她总会用手心焐热金属器械,让冰冷的医疗操作多一分温度。
“吸引器准备完毕。”
“电凝钩已调试。”
“患儿生命体征稳定。”
我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既要确保器械供应如行云流水,又要时刻关注患儿状态。当监护仪突然发出尖锐报警时,我已第一时间备好急救药品,与麻醉医师默契配合,在三分钟内化解了这场无声的危机。
凌晨一点五十分,手术顺利完成。我们的工作却仍在继续。小吴轻声唤醒患儿:“小勇士,妈妈在等你呢。”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夜航中的灯塔。整理手术单时,小陈发现了患儿紧握的塑料小恐龙。她小心擦拭干净,轻声说:“我去还给孩子的父母,这是孩子的宝贝。”那一刻,这个被汗水浸透的深夜突然变得柔软。
洗手池前,水流声潺潺。护理团队的成员们相视而笑,笑容里藏着无法言说的疲惫与满足。小吴说:“我儿子也这么大,最喜欢恐龙。”我接话:“每次看到这样的孩子康复,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水珠从指尖滑落,带走血渍与疲惫,却带不走心底那份沉甸甸的暖意。
手术室的微光,是我们用专业与爱心共同守护的火种。从深夜到黎明,从术前到术后,我们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生命的陪伴者。这微光,照亮了康复的路,温暖了恐惧的心,更诠释了“白衣天使”最朴素的誓言——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桨,在生命的河流中,做最坚定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