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领域,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三大核心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这三种治疗方式不断迭代升级,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癌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生存希望。但很多人对它们的认知仍停留在“都是抗癌治疗”的模糊层面,不清楚三者的本质区别、适用场景及潜在风险。
化疗:“无差别攻击”的传统抗癌主力。化疗全称“化学药物治疗”,是最早应用于癌症治疗的系统性手段之一,至今仍是许多癌症治疗的基础方案。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癌细胞因无限增殖的特性,分裂速度远快于正常细胞,因此会成为化疗药物的主要攻击目标。从作用特点来看,化疗具有“广谱性”和“系统性”两大特征。一方面,它不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细胞,只要细胞分裂活跃,就可能被药物作用,因此适用于多种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和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另一方面,化疗药物会通过血液遍布全身,既能杀灭原发灶的癌细胞,也能清除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转移灶,这是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无法替代的优势。不过,化疗的“无差别攻击”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由于毛囊细胞、消化道黏膜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正常细胞同样分裂活跃,容易被化疗药物误伤,进而引发脱发、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白细胞降低(易感染)、血小板减少(易出血)等症状。这些副作用的严重程度与药物种类、剂量及患者体质相关,多数可通过辅助用药(如止吐药、升白细胞药)缓解,且在治疗结束后会逐渐恢复。在适用人群上,化疗更适合晚期癌症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以及对靶向、免疫治疗不敏感的癌症类型。
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的抗癌新势力。相较于化疗的“地毯式轰炸”,靶向治疗更像是“精准制导导弹”,其核心优势在于针对癌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进行特异性攻击,不影响正常细胞,因此副作用远小于化疗。靶向治疗的实现需要一个关键前提——癌细胞存在明确的“靶点”。这些靶点通常是癌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异常分子,比如基因突变、融合基因或过度表达的蛋白。靶向药物会像“钥匙配锁”一样,与这些靶点结合,通过阻断癌细胞的信号通路(如抑制细胞增殖信号)、阻断营养供应(如抑制血管生成)或直接诱导癌细胞凋亡,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从临床特点来看,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和“低毒性”两大优势。由于只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靶点,它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极小,常见副作用多为皮疹、腹泻、高血压等轻度症状,极少出现化疗那样的严重骨髓抑制或消化道反应。同时,靶向治疗的疗效更显著——以晚期EGFR突变型肺癌为例,使用EGFR靶向药(如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的患者,生存期会明显延迟,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长期带瘤生存。但靶向治疗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并非所有患者都有“靶点”——临床数据显示,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率约为30%,乳腺癌患者中HER2阳性率约为20%,没有靶点的患者使用靶向药基本无效。其次,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性”——癌细胞会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逃避靶向药的攻击,导致治疗效果下降,此时需要更换新的靶向药或治疗方案。此外,靶向药价格通常较高,部分药物需长期服用,对患者经济压力较大。
免疫治疗:“激活自身”的抗癌新方向。如果说化疗是“直接杀癌”,靶向治疗是“精准杀癌”,那么免疫治疗则是“借刀杀癌”——它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重新识别并清除癌细胞。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通过“免疫监视”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但癌细胞会通过多种“伪装手段”逃避免疫攻击,比如表达PD-L1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免疫治疗的核心就是打破这种“免疫抑制”: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PD-1/PD-L1抑制剂,会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让免疫细胞“苏醒”,重新获得杀灭癌细胞的能力;此外,还有CAR-T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免疫治疗方式,但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免疫治疗的最大特点是“长效性”和“广谱性”。一方面,部分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免疫系统会形成“免疫记忆”,即使治疗结束,仍能长期监视并清除癌细胞,实现“长期缓解”甚至“临床治愈”;另一方面,免疫治疗不依赖于癌细胞的特定靶点,只要癌细胞存在“免疫原性”(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就可能有效,因此适用于多种癌症类型,包括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膀胱癌、食管癌等。不过,免疫治疗也存在独特的副作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从适用人群来看,免疫治疗更适合晚期癌症患者,部分药物也可用于早期癌症的辅助治疗。
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发展,让癌症从“绝症”逐渐变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没有哪种治疗是“万能神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各有长短,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你的癌症类型、身体状况等个体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作者:张成宇,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肿瘤血液科主治医师。